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_e0094583_20362954.gif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上發布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包括西方7國和“金磚4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評估並給出排名。
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5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4個影響要素。
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位居第七,低於日本5個身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引世人矚目,國內外評價很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似乎馬上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還有所謂“中美共治”之說。
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不完全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諸多評價指標,綜合國力顯然就是一項重要評價體系。

2009年,在韓國實施的評價中,美國(69.15分)和中國(54.73分)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似乎形成了中美兩強格局。
但是這次排名不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與此次中國自己評定的中國綜合國力第七的排名相差很大。
由此可見,當中國人處於即將在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的欣喜和興奮之時,綜合國力落後日本5名的現實告訴中國還要付出諸多努力。

而對於這次綜合國力評定認為中國較高單項排名“軍力第二”,八成以上網民認為黃皮書這一結論定“高了”,認為“基本符合”的人數只有10%多一點,網民留言中更多的是一片質疑之聲:中國的軍力果真這樣強大?只看數量而忽略質量的評估意義何在?因為此報告對軍事力量的評估只計算了量的指標而沒有考慮質的因素,而日本軍事力量具有典型的少而精的特點,因此日本軍事地位實際上比現在的排位更高。

這份報告認為中國的長項是人口。但是中國人口多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優勢,和智力無關,卻和一度的人口政策失誤有關,曾經的錯誤成為而今的優勢,而這一優勢也沒有轉化成人民素質的顯著提高和生活質量的優等,最優的也是最差的,這無疑是一個尷尬的悖論。

中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七位而不是像軍事實力和經濟總量那麼高,源於社會發展滯後、可持續性不足、安全與國內政治落後、國際貢獻有限,因此落後於上榜的另外10個國家。

作為資源缺乏、國土狹小的日本能夠成為綜合國力總排名第二的國家,殊為難得。
除了領土與資源、人口這兩項得分極低,軍事力量較弱之外,日本其它項目都位居前列。
由此可見,相比於中國的先天優勢,日本排名第二完全取決於後天的努力,以及對於科技和教育的大力重視和持續投入。

1907年,日本在世界率先普及6年義務教育。
1949年以來,日本教育經費占GDP的5%以上,台灣地區占4%以上,中國大陸一直占3%左右,始終沒有實現4%的既定目標,文盲總數一度比日本人口還多。1995年3月18日,中國頒布《教育法》,比日本晚48年。

1965年,中國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6%,但是大多為發展“兩彈一星”所用。
科技經費占GDP比例長期沒有達到1.5%的目標,而日本卻常年高於3%,位居世界第一。

對於國際競爭而言,綜合國力顯然至關重要,但是對於社會發展程度上來說,中國顯然不會排名第七,而是更加落後。
中國在經濟發展上逐漸後來居上,但是社會發展程度和幸福指數不完全取決於財富的多少。
古代中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期間,產值也遠遠高於英國和日本,甚至占世界的30%強,然而卻封閉、民生凋敝、戰爭屢敗,可見財富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社會一旦失去和諧,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
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並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的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