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戸口(戸籍)

■戸口(戸籍)_e0094583_23444330.gif中国の戸籍は「農村戸籍」と「都市戸籍」の二つに分けられている。農村戸籍は全人口の約75%を占め、都市戸籍が残りの25%となる。

この二つの戸籍には大きな較差があって、一般的に農村戸籍の人には医療・年金等の福利厚生は提供されていない。是非はともかく、社会主義国家の中国において社会的福利厚生が不平等な現実にあるのが現状だ。現実には大都市に相当数の都市戸籍を持たない人たちが居住しているが、そういった人達は、子どもの就学を含めて一切の福利厚生は享受出来ない、病気一つできない状況がそこにある。

更に、中国の戸籍は基本的に「女系主義」と思われる。例えば両親が別々の戸籍を有していれば、生まれた子どもは原則母親の戸籍に入れられる。この理由により都会育ちの男と農村の女が結婚することはごく稀だ。何故なら子どもは母親の農村戸籍に入れられるから。

更に、基本的に外地への移動転居の自由が無い。北京・上海・広州などの大都市に農村戸籍の人が移住することは原則不可能だ。例えば内陸部から大都市に労働力として大量の若者が出稼ぎに来ているが、年季あけには帰郷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唯一の機会は大学に入学し暫定戸籍を得、卒業後国有企業に奉職すれば都市戸籍に転出できる。しかし厳しい学歴社会と貧困生活の中、農村の若者が大学入学を果たすことは難しい。このような現状の中で、益々都市と農村の格差が顕在化している。

戶籍制度阻礙社會和諧
二元戶籍弊端已顯 嚴重扭曲中國社會
自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後,中國形成了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二元結構”的戶籍管理體制。

但在今天的中國,僵化死板的戶籍制度早已不合時宜,而且日益成爲阻礙實現社會和諧的一大障礙,戶籍管理制度至少存在三大弊端:
一是城市和農村戶口的二元化分割管理;
二是遷徙不自由;
三是戶籍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權利挂鈎,被人爲付予了太多的“附加值”。
■戸口(戸籍)_e0094583_2341119.jpg

現行戶籍制度是爲了配合當時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而推出的,其最大初衷是認爲生産是爲了滿足人民的需求,而非追求利潤。在計劃經濟模式下,政府不僅要抓生産,還要包分配。因此,在制定生産計劃之前,政府得搞清楚人民的需求,以免出現生産過剩。

囿于物資短缺之苦,政府只能爲城市居民提供食物、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而讓農民自生自滅。中國是傳統農業社會,一般認爲農民能够自給自足。因此,戶籍制度以往總是嚴格限制農村人遷入城市,防止城市人口膨脹,以達到减輕政府負擔的目的。

有資料透露,在農村由于幾十年一貫制的二元制戶籍模式,帶來了社會保障的全面喪失。土地的性質决定了男勞力的照耀;培養子女費用的低廉,“多子多福”觀念得以通行,中國農村爲此多生了一億多人口。另一方面,二元戶籍制把市場人爲地分割成兩個部分,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由于實行兩類不同的戶口管理體制,嚴重地阻礙了市場由農村向城市的自由傳遞,城市和農村兩個市場按照不同規律運行,農民缺乏足够的消費能力,農村市場難以啓動。

這種狀况對農民工而言尤其不公。戶籍制度生硬地把農村人口控制在城市體制之外,城市籍此建立了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福利制度,以及保障城市勞動力全面就業的就業制度。衆多的制度差异,使中國農民一出生就處在了二等公民的境地。





自80年代初以來,中國數量龐大的農民告別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城務工。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不管在城裏居住了多久,甚至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城裏出生長大,農民工的身份依然是農村人。所以,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力和社會福利,說白了,他們不過是廉價勞動力,爲城市的繁榮昌盛做嫁衣、但却不能享受經濟的成果。

實際上早在1992年,中國國務院就成立了由國辦牽頭、公安部等部門參加的國務院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幷于1993年6月草擬出戶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農業、非農業二元戶口性質,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實行居住地登記戶口原則,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等主要生活基礎爲基本落戶條件,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的改革目標。

據悉,考慮到風險,隨後進行的改革幷沒有完全執行該方案,而是首先推行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先試點,後推開,大城市的戶籍制度則保持相對的穩定。而在本世紀開始,在國家重點推行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面對市場化給戶籍制度帶來的衝擊,各省市開始進行程度不一的戶籍制度改革,如廣東、湖南、河南等地明確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但其後又陸續出現了阻力。

但從全國層面而言,戶籍改革如何統一推進,相關部委至今沒有提出一個系統方案。

一項最新的調查發現,事實上,在鄭州、東莞、江蘇等十多個省市,戶籍改革已進行了近十年,但目前爲止很多地方只是解决了建立統一戶口登記制度的技術難題。本次調查顯示,對普通人而言,戶口的最大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學”(57.5%),列第一位,其次是“能提供醫療、社保等方面的切實保障”(35.9%)。

有民衆直言,很多戶籍改革就是戶籍部門給的一張進城的門票,但是如其它部門不買你的賬,城裏的福利還是沒份兒,而退耕還林補貼、農村合作醫療也都享受不到。更有民衆指出,戶籍改革其實不是戶口問題,解决城鄉差异、城鄉不平等問題才是關鍵。

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實行城鄉平等的一元戶口政策,剝離被人爲附加在戶籍上的各類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回歸戶籍制度的本來面目,是無數中國公民很多年以來的夢想。有學者認爲,儘管中國一些地方進行了戶籍管理的試探性改革,但主要還是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的改革。

去年媒體報道的一個父親摔死嬰兒的新聞至今讓人憤慨。據悉,43天裏,劉瑞良四處奔波爲新出生的孩子上北京戶口。在沒有結果的情况下,元旦之夜摔死了滿月不久的小生命。悲劇主人公劉瑞良是北京市集體戶口,妻子是外地人,按當時政策,自然無法爲兒子落戶。這起悲劇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有人把悲劇的發生歸咎爲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如今,北京市允許孩子隨有北京市集體戶口的父親落戶,不知道是否與此事件有直接關係。但無論如何,民間要求戶籍改革的呼聲日益强烈,在這一前提下,北京市的戶籍改革顯然有些緩慢——民間千呼萬喚,戶籍改革步履蹣跚,遠遠沒有達到公衆的期望。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向深水區推進,一些地方開始感受到多種壁壘。《瞭望》新聞周刊近日在河南、廣東、寧夏等省區進行戶籍制度改革調查中發現,率先推動“戶改”的城市雖然在戶口形式上都統一爲“居民戶口”,但一到落實相關政策和附加的社會福利待遇時,差別常常就浮現出來,顯示城鄉戶口差別背後隱含的社會不公仍舊不少,諸如社會地位、收入標準、子女入學、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職、培訓等等幷沒有完全消除,這些壁壘正制約著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